金融概况
当前位置:  金融概况
2021年淮安市金融业发展主要情况
时间:2022-05-10   来源:   字号:[ ]

2021年,全市金融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有关金融方面的决策部署,全力支持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开展金融改革创新,着力加强地方金融监管,有效防控金融风险,为全市高质量跨越发展注入金融动能。

一、金融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一是全市金融总量实现新突破。2021年末,全市银行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双双突破五千亿元大关,贷款余额的总量及增幅均高于存款余额。各项存款余额5404.92亿元,同比增长10.43%,增速排全省第六位;各项贷款余额5537.38亿元,同比增长19.25%,增速排全省第二位。

二是重点领域投放保障有力。组织召开全市政银企信贷融资对接会、全市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推进会等系列助企惠企活动,畅通资金供求渠道。全市涉农贷款余额1962.36亿元,同比增长17.43%;制造业贷款余额353.56亿元,同比增长14.15%;普惠型金融重点领域贷款余额872.04亿元,同比增长31.81%

三是地方金融发展稳中向好。全市融资担保公司期末担保金额135.42亿元,同比增长26.09%,其中小微、三农担保余额为116.33亿元,同比增长54.4%。小贷公司贷款金额、典当行典当余额、融资租赁资产总额分别比年初增长6.3%18.65%6.96%。全年有2家小贷公司、1家典当行、1家转贷公司获批开业。

二、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加快

一是强化政策保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企业上市培育推进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充分发挥其纲领性作用,将19项“硬核”措施转化为企业努力、政府发力和机构助力的制度保障,着力解决企业在上市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股改成本较高及上市后再融资积极性低等问题。

二是提供精准帮扶。按照“培育一批、股改一批、辅导一批、上市一批”工作思路,选优培强,建立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针对上市遇到的问题,通过上市会办会、党政亲商会等方式,强化对重点培育、股改辅导、申报审核阶段企业的分类指导,提供项目审批、政策争取、一企一议、特事特办等全过程帮办服务。

三是营造浓厚氛围。持续开展“专题培训+”,广泛对接沪深北交易所、上市中介服务机构资源,通过举办专题培训班、企业上市沙龙等活动,帮助企业强化上市意识、坚定上市决心、提高上市操作水平。组织召开企业上市专题会议,汇聚合力,努力营造“想上市”“谋上市”“争上市”的浓厚氛围。

三、金融改革创新迈出新步伐

一是创新“金融管家”制度。会同市委营商办、市银保监局为市经济网格分县区、园区配备“金融管家”。在市经济网格化平台搭建专项功能服务模块,在市各银行机构优选332名金融专业人员担任“金融管家”,分县区、园区配备到位,实现网格内企业与金融管家“点对点”精准对接,有力提升金融服务的精准度和企业的获得感。

二是全力打造线上融资平台。持续完善市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功能,上线“淮河华商贷”特色金融服务专板,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个性化金融产品,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线上金融服务,不断提升企业融资的便捷性。平台注册企业用户突破6.89万家,上线362个特色金融产品,累计解决企业融资需求360.75亿元。

三是完善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出台《关于印发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强化政府性融资担保支农支小功能。全市6家融资担保机构被认定为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实现市、县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全覆盖。15家融资担保机构加入省再担保体系,享受国家融担基金政策支持,全年再担保总规模为74.72亿元。市融资担保集团荣获“AAA”信用评级,跃升为全国担保行业“第一梯队”。

四、金融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一是地方金融组织监管步入法治化轨道。严格落实监管政策文件,严格准入管理,切实防控源头风险。持续推动规范化建设,地方金融组织规范化建设达标率90%以上。全力推进农民资金互助社清理工作,通过召开推进会、下沉督导、纪检问责、签订兜底偿还承诺书等针对性措施,全市待清理农互社吸纳互助金在全省率先清零,工作进度全省第一,得到省级书面表扬。    

二是非法金融活动得到有效遏制。常态化开展非法集资等非法金融活动风险专项排查,打早打小。加大非法集资陈案攻坚力度,陈案处置工作成效显著。采取网络有奖竞答、集中宣传月、处非条例专题宣传等多种形式,常态化开展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活动,全年集中宣传近200次,参与人数达13万人次。淮安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获省政府真抓实干督查激励通报表彰。2021末,全市新立涉嫌非法集资类案件、涉案金额、涉案人数同比实现较大幅度下降。